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電影分享:《School of Life》教師活著?教師死了?



好萊塢拍了不少關於教師的電影,這裡介紹一部我在借《唐山大地震》時,無意間看到的《School of Life》(中文翻譯成優良教師爭奪戰)。

劇情方面,我借用peter2020lin's blog的簡介,片中在講述一個傳統教師與創新教師的心路歷程。一年一度的教師評鑑即將到來,為了獲得年度風雲教師,眾人無不使盡全力,秀出自己最好的表現,這時一位年輕老師來到學校任教,他別出新裁的教學方式,激起學生心中的熱情,也為校園帶來一股活力,但要知道, 一個成功人物的背後必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這一位年輕的新老師姓狄他能有這麼成功的成就是因為他的老師鼓勵了他。他從小是一位肺癌患者,一直努力的讓自己活得有價值 當然這是由一位忌妒狄老師的同事所找出的事情。當這位同事知道這件事後才體悟到自己當老師的初衷,而這位同事的爸爸也就是狄老師的老師。

 我對片中的一句話印象深刻,就是主角Mathew的父親臨終前對他說的一句話:”It takes less than death to kill a man"。我是看DVD的,可是DVD的翻譯也不傳神。而我個人的詮釋是:如果一個人沒有生命力,那他已經死了。因此,這句話,也讓我想到以前讀過的一句名句:“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臧克家,1949)。在劇中,這句話主要描寫主角在電影的前半段那種沒有生命力的教學法,無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誠。的確,成為教師的人,如果沒有生命力,對教學沒有熱誠,甚至連最基本的希望(hope)都沒有,那可比劊子手還要可惡啊。最起碼,劊子手是一次殺一兩個人(而且還是執行法律的命令),而沒有生命力的教師則一次殺一班人啊。教師啊,真的得引以為鑑。也許你會說,教師最多是讓學生覺得學習比較悶,哪有取人性命這麼嚴重啊?可是,有沒有想過,如果學生因為你的教學法悶,甚至無法讓人學習到東西,那他為何需要來學校?積極的學生,也許選擇留在家自學,最終還是可以成功。那,比較被動的呢?大概就遊手好閒,最後落得生命從此永無翻身。這樣,和取他的性命沒有差別啊。



參考文獻:
1. 臧克家(1949)。有的人。北京
2. Peter2020lin(2009)。優良教師爭奪戰-勵志電影。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peter2020lin/1540205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