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完黃老師的課程學研究,覺得有好多東西要想和講,只是前天趕報告太累(而且還是誤以為昨天要交報告,其實老師根本沒有打算昨天驗收的意思),結果累到沒有力氣打字。今天來寫,希望還是會湧泉而出。
昨天的課,主要是談課程分析在遇到不同旨趣或不同取向的意識形態的情況下,會受到怎麼樣的影響?大家的討論從實證主義(或工具主義)到詮釋主義(或務實主義),再到批判主義和後現代主義。 最後,老師不忘提出她在對課程(或者是教育)的看法-課程統整(Curriculum Integration)。這裡沒有打算詳細講解老師的看法,有興趣的,可以找《統整課程系統》(黃譯瑩,2003)來好好看。
過程中,我對老師說的一句話特別有印象:”當你發現你有一種想法時,在你知道你的想法後,請立刻檢視為何你會有這種想法“(Why do I think so?)。這是因為如果我有這種想法,我的想法肯定是包含了周遭(或背景)對我的影響。在我嘗試了解周遭如何造成我當時的想法之後,我就會更加認識“我”和“世上”的萬事萬物的關係。這種了解有何用?這種對“世上”的萬事萬物的了解將讓我在作出下一步行動之前,有更多的選擇,因為我已經看到更多的選擇了。
“教育就是提供選擇”
更進一步去想,我就想到為什麼我會有‘老師的這句話話特別有意思’的想法。
我所可以想到的背景原因可能是:
我一直認為,人在一生當中,最害怕的不是死亡,也不是黑暗,更不是鬼神(對非無神論者來說),而是無知(或不知道)。因為我們不知道人死了會怎樣,所以害怕;因為我們不知道黑暗中有什麼,所以害怕;因為我們不知道鬼神,所以害怕。
所以,倘若我能夠知道為什麼我知道,或者知道我為什麼不知道,那我就離不知道比較遠了。(只是離比較遠,不能說是知道了,因為我不知道我的知道是不是真正的知道)這就是人窮盡一生最想知道的事,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