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教育學院邀請了兩個中學老師來演講,一位是國中(初中)老師-王政忠,一位是高中老師-黃秋容。兩位老師都是通過出書,來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這讓我想起,我是不是該好好整理自己過去六年的點滴,可以作為過去6年的一個總結,也可以讓我在計劃未來時有個基礎。
王致忠老師的演講,再次提醒一句老掉牙的話(卻時常被一些老師忘記),即“教育就是給孩子希望”。而他所注重的希望,就是對未來前景的希望與夢想。他在全台灣最窮的鄉鎮(正確說法是全台灣稅收最少的鄉鎮),學生對未來沒有什麼期望,國中畢業後,只有一條路可以選-當地的私立高職。而他所做的,就是讓學生知道,他們其實還有其它選擇,並協助他們創造有選擇的條件(基本能力)
另外,我個人相當喜歡他所說的兩句話。第一句是有關數字的。1乘1乘1乘1......乘上1000次,還是1。可是,1.1乘1.1乘1.1......乘上10次,就會變成2.59374246。這兩個,分別代表你如果每天所做的事,保持不變,沒有進步,也沒有突破,那過了若干年,你還是你,1還是1。可是,如果你堅持每一天比昨天多做0.1,那累計(乘積)的效果絕對是超過1,而且是在一段不長的時間後,就可以看到的。所以,0.1代表“丁點”的力量,“丁點”力量只要堅持、持續,就一定會有效果。即使是1.01乘1.01.,也只需要乘上70次,就可以超過2了。
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2.59374246
(差別只是每個1增加0.1而已)
第二句,是他在推行新活動時,所用來帶動老師的方法,即讓學生的動力來作為老師動起來的動機。他讓學生想學習(實際上是背英文單字或文章等)的動機,來帶動老師。這樣的方法,比起規定老師必須要做,來得有效與人性化。前者代表一種老師的內在動機,後者代表一種外在動機,而內在動機的成效與持續性往往都比外在動機來得高。
順便推薦一下王致忠所寫的書--《老師你會不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