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写出个人教育想法永远是一项老师送给自己最好的教师节礼物,这份礼物可以变成一面镜子,在忙碌的教学、行政工作中,提供一个自我梳理思绪的机会,让自己不至于在忙碌中“瞎忙”一场。这份礼物也可以变成一个闹钟,在写不出东西的过程中知不足,进而提醒自己该进修了。有人说偶尔讨论讨论就好,不要太过死板,硬是要文件记录才行。我想,在汽车被大量使用前,没有人会想在车上装备一个当时看起来唐突的后备车轮。所以,请多写、多记录。然而,教师工作还是一样忙碌,再加上快速的“变化”,让你多么详细的计划都赶不上了。因此,我先向乐意提笔的伙伴致敬。
我鼓励同学们多思考、多提问、多解释。通过思考、提问和解释,大家将得以学习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来回答自己或别人提出的问题,甚至反问。即使不是理科生,也同样具备学习逻辑思维的机会,地理课就是其中之一。
结果,在我每次进班,还没有开始讲课前,总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等待我。今天听到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同学问:为什么学校要设电脑课?我说:电脑课可以学习使用电脑的原理和技术。同学继续问:那,学会用电脑就好了,干嘛还要考试?如果电脑也要考试,那还不如把电脑课换成物理课、数学课。再问下去,原来是因为凡是有考试的科目就会被纳入计算总平均,一科考得不好就会影响整体总平均。
以上可以总结为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同学会认为电脑课不需要考试?第二:为什么同学们会认为物理课、数学课看起来比较需要考试(虽然说这句话的同学物理或数学成绩亦非特优)?第三:为什么同学要担心成绩不好?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都关于考试,所以就从考试谈起。考试(或是评鉴)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学习者本身在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不只有纸笔测验一种方式,还有口头回答测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方式。不同的知识内容,有不一样的考试方式。像美术和体育以技能为主的学科,考试 主要是以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的方式来进行。就整体而言,纸笔测验相对比较客观和易行(虽然对于肢体残障的学习者来说未必易行),导致多数的学科都采用这种方式来测试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学科――甚至任何一门专业的知识可以不透过考试来了解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当学习者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后,他可进行进阶学习(学习更深的知识内容)或调整学习方法。比方说,一个人在学种菜,他根据书本或互联网的资讯了解到如何种菜了,他就可以通过播种、浇水、除草等方法来实际了解到底有关方法是否可行。如果菜果然长了出来,并茁壮成长,那代表他已经学会了种菜的技能和知识。如果种子长不出菜来,也许方法错了,也许资讯错误。那就得调整方法或步骤,再试试看。直到菜种出来时,他就可以学其他更高深的知识如插枝法等。
由此看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讨论哪个科目比较需要考试及哪个科目比较不需要考试,除非学习者只是想要看看、摸索而已。对于身为老师的我们而言,更应该能够回答“到底考试要出什么题目?”、“到底我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给学生考试?”、“到底考试该不该给贴士(或者暗示、甚至明示)?”等问题。
至于第三个问题,则存在许多因人而异的原因。所谓“担心成绩不好”,也许是他想要胜过其他同学,也许是他担心整体总平均低过标准而被留级,也许是他担心整体总平均不好而被取消奖学金等等。以上的问题,只要重新了解考试的目的,种种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其中,以上篇幅中提到考试是为了测试学习者本身在有关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不是为了显示学习者的知识程度比旁人高。学习种菜的人都了解只要种出来的菜茁壮并可以安全食用,就已经达到学习种菜的目的。菜是否比隔壁家的菜长几公分、菜叶是否少人家一两片都不是值得密切关心的问题。重要的还是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正确的种菜知识,甚至把相关知识拿来改良,在别人都种不出菜的泥土把菜种出来。另外,如果种菜的方法或步骤出现问题导致菜种不出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仔细检讨其中方法是否出错,并在确认和调整后重新把菜种出来。所以,整体总平均低过标准而被留级的同学,只需找出失败原因就可以重新来过。重新来过并不可怕,也不可怜,甚至有关同学比从来没有失败的同学多了一次挫折教育的经验,他深刻地体会有关错误,从而在他的人生当中避免重犯有关错误。 至于担心整体总平均不好而被取消奖学金的情况,我依然引用种菜的例子。”肥料”原本就应该提供给土地贫乏的人,让他一样可以学习种菜。获得肥料的人在贫乏的土地上本来就不一定种得出菜,但是,因为他种不出菜而把送给他的肥料拿走,那他还有机会学习种菜吗?